特約記者 李雪玉 危租房子昱萍 北京報道
  碳市首年大考收官,“履約行動對於碳市場來說像一面鏡子,這面鏡子既反映碳市場行為,又反映我們參與碳市場主體的特征。”7月25日,在由21世紀經濟報道、北京環境交易所、北京綠色金融協會、水晶碳投共SD記憶卡同主辦“企業碳減排硬約束時代的企業應對之策”的氣候官沙龍活動上,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中心碳市場管理部的張昕主任如是說。
  通過履約這面鏡子,企業是否開始正視這個碳減排硬約束時代?碳資產管理如何在這個硬約束時代崛起?履約之後,未來全國碳市建設需要哪些經驗和教訓?與會各方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控排企業中的聯想集團、北京能源投資、首鋼總賣房子公司、電投(北京)碳資產管理公司、漢能控股、中國水利電力物資公司、興業銀行、北京京東方、北京金隅、北京華遠意通供熱公司等相關代表在會上闡述了履約得失、存在的困難以及建議,北京環境交易所副總裁龔俊松也對此做了回應。
  企業褐藻醣膠首年履約考
  7月25日,首年履約的五個試點市場全部完成了履約工作。水晶碳投分析師張晴在沙龍上分享了《中國碳市場履約報告》,介紹企業首年履約的SD記憶卡情況。
  從結果上看,上海表現最好。6月30日,上海以100%的履約率完成了履約工作。“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不僅是在最後企業履約的時候百分之百完成的,在此提交排放報告也是百分之百按時提交。”水晶碳投分析師張晴說。
  北京、深圳、廣東(不含深圳,下同)、天津分別在6月27日、7月1日、7月15日和7月25日結束履約。其中,深圳635家控排企業中僅有4家未完成履約,廣東有2家企業未按時履約,北京和天津情況尚未公佈。
  張晴介紹,為了能順利完成履約,各試點都採取了一定的措施。
  天津和廣東採用延期履約的措施,“這是用時間換空間,給予企業更多的時間去應對。”張晴說。從履約結果上看,張晴認為延期一個月給了企業更多時間應對,對履約起到一定幫助。
  上海和深圳則分別舉行了拍賣,不過二者思路不同。深圳允許企業以市場價格的一半35元起拍,購買配額缺口的15%用以履約。而上海則以市場價的1.2倍48元的價格拍賣配額。兩種思路,結果不同:深圳最終賣出拍賣總量的三分之一,而上海拍賣實現了預期效果。張晴認為,深圳的拍賣方式對企業誘惑力不大,因此參與率不高,同時低價拍賣的方式對市場也會造成一定影響。而反觀上海,“高價拍賣對市場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因為如果企業處在正常合理的思路來看,他們肯定儘量從市場購碳,而不是到最後才去拍賣。”張晴說。
  張昕認為,履約能反映市場制度設計的科學性、履約執行的嚴肅性、碳市場的市場化程度以及檢驗碳市場是否完成減排任務。
  他舉例說,像主要的工業排放部門本身有比較好節能減排的基礎,因此履約較為容易,但是一些國家機關、高等學校完成履約有很多困難,比如沒有完成履約,購碳的錢怎麼出,這就面臨一個問題。“這些就說明我們在設計碳交易制度的時候是否選擇了一個操作科學和覆蓋合理的範圍。”張昕說。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中心碳市場管理部副主任張昕表示,碳交易制度需要在高強度的法律約束下,強制重點排放企業來實行。然而,有一些碳交易市場,為了推動企業完成履約的過程,採用了一些行政或者行政和市場結合的手段來推動企業完成任務。例如為了推動企業履約而以低價拍賣,這對超排企業是好事,但這不符合這個體系最初設定的思路,“也違背了我們市場化運作的目的。”
  另外,履約期間價格的變化也可以反映了一些問題。“有些市場的價格基本上是小幅的振蕩,有些市場的價格是隨著履約期的臨近,碳價格直線的上升。”張昕分析,“有的市場不升反降,這也就反映有一些市場在操作的過程中沒有按照市場的規律運行碳交易制度。既然我們已經突破了行政手段管理減排的工作,我們必須按照市場的規律來做,否則這隻是一個游戲,並沒有起到碳市場減排的作用。”
  張昕提出的這些問題也是企業在履約方面關心的問題。張晴的研究表明,企業在履約方面主要關註配額分配、市場價格、政策導向和內部管理這四個問題。
  碳資產管理需上升為企業戰略部門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禹湘在會上表示,通過對控排企業的走訪,發現有一些企業,無論是在人才儲備,還是在碳管理意識方面,都很薄弱。但在履約過程中,不乏一些企業在能力建設、低碳意識、碳資產管理能力方面表現突出。
  “比如當時我們走訪了華能,發現華能的高管非常重視碳交易的發展,碳資產管理導向非常明確。華能有一個專門的碳資產管理公司,所有數據的統計、碳盤查、核查以及MRV政策的跟蹤研究,以及交易,包括CCER項目的開發都有專門的碳資產管理在集團內部來進行。” 禹湘舉例說。
  禹湘認為企業應當把配額當作資產來管理:“如果一個企業只是簡單的把碳交易,或者是碳配額當作一種現貨的買賣,或者簡單的看作是增加了示範成本,增加了財務負擔,這樣的話,很難讓這個市場非常順利的進行。要用資本運作和金融的視角來看待它。”
  張昕介紹,在國外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說像意大利的國家電力公司,它參加了歐盟的碳交易以後,就是通過這樣的低吸高拋,找準價格變動的規律以後,在碳交易市場第一個階段基本沒花錢,而且還有一部分盈利,完成了任務。
  張昕解釋說,“特別是像大型的企業可以很容易的做到統一管理、統一規劃、統一調配。”
  與此同時,還需要把碳資產的管理上升為企業戰略孵化的部門。“在中國它不僅僅是環保的問題,據我們瞭解,在中國很多進行碳資產管理的部門都在這幾個部門:一個是在原來節能部門和生產安全部門,還有財務部門。但在國外公司很多是獨立出來,和戰略規劃部門併列的一個部門來管理。我們其實要把應付改成應對,就會有很多的機會。”
  建立全國碳市的四大難題
  到目前為止,5個碳交易試點的履約工作已經收官,張昕說,“履約實際上是最關鍵的,它起到了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首先是我們做碳交易的動力,也是我們下一次進行交易的一個基礎。”
  在張昕看來,目前並不是履約率越高越好,而是我們覺得想通過它看到這個新生事物對國家,對企業有哪些可以借鑒的東西,可以得到的教訓,這是關鍵的。因為很可能在不遠的將來,也就是三五年之內,建立一個全國的碳市場體系。對於這個制度的管理者、這個制度的設計者、這個市場的參與者來說,有四方面的問題需要進一步考慮。
  張昕認為,第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是區域性差異。他解釋說,“我們從履約可以看出,靠南的試點城市,靠海邊的外向型企業的積極性、管理水平很高。越是在內陸的城市,雖然有可能交易量很活躍,但是往往要不就是有市無價,要不有價無市,或者價格很高沒有交易量,或者交易量相對比較大,價格相對低。”
  張昕進一步分析,每個地區對通過市場化交易的形式來控制節能減排訴求肯定是不一樣。因為通過碳交易,可能增加產品或者生產過程中的成本,有可能會降低產品的競爭力,也就是說我們的碳交易市場可能會對宏觀經濟造成影響。“生產能源的,輸出能源的,消耗能源的不同大省,參加碳交易的積極性是不一樣的。”
  張昕闡釋的第二個問題是行業差異性。“從節能減排的角度來說,我們有萬家企業節能減排行動,排放量非常大,11700家企業。這些企業對於節能減排的投入,以及管理的水平都是我個人覺得能力非常強。但是還有一些企業,比如說連鎖的餐飲,把所有的燈都換成LED,把空調做成變頻的,可能已經到極限了,納入這些企業對於全國的減排有多少貢獻呢。我們要選擇哪些企業,哪些行業來參加我們國家的碳交易,才能很順利的完成,或者說控制我們的排放目標。”
  張昕覺得,通過此次履約,配額分配的方法和方式以及價格機制對於全國碳市的構建至關重要。
  他說,“我們採用什麼樣的方式能既滿足經濟發展,或者說產業發展的需要,又可以讓企業來履約。另外最關心的價格,從目前五個試點城市來看,其實都沒有真正的市場價格形成機制和價格調控機制。特別是在價格調控機制裡面各個試點地區,更主要是採用行政管理。”
  最後是能力建設問題,張昕認為,需要放開思路,把碳金融、碳交易管理咨詢等機構與終端企業單位緊密結合起來,採用市場化的、企業結合的、購買服務的形式來提高管理水平。(編輯 晨星)
(編輯:SN09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j13djfjc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